最新案例
随着秋意渐浓,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延庆山区正悄然迎来一场举世瞩目的蜕变,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最新部署,延庆赛区将于今年十月正式切换至赛时运行阶段,这标志着冬奥筹办工作进入最后冲刺期,作为高山滑雪、雪车、雪橇等核心赛事的举办地,延庆赛区的动态牵动着全球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心弦。
生态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延庆赛区的建设始终遵循"绿色办奥"理念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依山势而建,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,赛区周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,种植乔木超数万株,恢复植被面积逾百公顷,科技元素同样贯穿始终:赛场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统,可根据天气条件自动调节出雪量和用水量,节水率超20%;延庆冬奥村全面应用地热能源和光伏发电,赛时预计可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供应。

核心场馆通过终极检验 历经数轮测试赛的打磨,延庆赛区两大标志性场馆已整装待发,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作为亚洲第三条、中国首条符合奥运标准的赛道,其独特的遮阳棚设计能有效减少阳光直射,确保冰面质量稳定,今年春季举行的国际训练周中,来自11个国家的运动员对赛道给出"近乎完美"的评价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竞速赛道已通过国际雪联认证,技术赛道系统可实现不同难度赛事的快速转换,为运动员创造最佳竞技环境。
交通网络实现无缝衔接 京张高铁延庆支线的开通,使北京市区至赛区的通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,新建的7条赛区道路构成环形交通网,配备智能交通引导系统,赛事期间将投入200余辆氢燃料电池大巴,构建"零碳"接驳体系,延庆赛区管委会负责人透露,已制定分级交通管控方案,既能保障赛事车辆优先通行,又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。
赛时服务保障全面升级 延庆赛区现已组建涵盖医疗、安保、志愿者等领域的28支专业服务团队,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设立的冬奥会最高医疗站,配备直升机和雪地摩托组成的立体救援体系,可实现4分钟内抵达任意赛道点位,餐饮服务引入智能化配送链,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赛者提供24小时餐饮保障,值得一提的是,延庆冬奥村的设计融入四合院元素,赛后将改造为山地度假酒店,实现可持续利用。

冰雪运动迎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赛时运行启动,延庆正加速打造"国际冰雪休闲旅游胜地",已建成的18家滑雪场、32处冰场构成大众冰雪设施网络,近三年累计开展冰雪培训超百场,太舞、石京龙等滑雪度假区今年预定量同比增长150%,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精品民宿287家,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后将保留部分大众雪道,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计划开设游客体验项目,让奥运遗产惠及民众。
疫情防控构筑安全防线 赛区严格执行分区分类管理,建立"酒店-场馆"闭环通勤体系,所有入境人员需完成疫苗接种并持核酸阴性证明,入境后每日进行健康监测,场馆内配备气溶胶检测系统和智能消毒机器人,公共区域安装无接触设施,延庆区已开展多轮疫情防控演练,确保赛时出现突发情况可迅速响应。
文化遗产点亮赛区特色 延庆赛区特别设计三条文化展示带,将长城文化、农耕文化与冰雪文化有机融合,冬奥村内设置非遗展示区,延庆旱船、剪纸等民俗项目将与国际元素交相辉映,赛事期间计划推出"长城脚下看冬奥"等特色旅游产品,让游客在观赏赛事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魅力。
从层林尽染的秋日到银装素裹的冬季,延庆赛区正在完成最后的蜕变,这座曾经静谧的山区即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的焦点,见证人类挑战极限的壮举,随着赛时运行模式启动,延庆已准备好以最完美的姿态,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冰雪健儿,共同书写奥林匹克历史的新篇章。








